——訪通識課“法拉奇”授課教師陶建傑
無論是樂乎論壇上的好評如潮🧑🏻⚖️,還是堂堂課上的座無虛席🦍🥲,都展現了“《風雲人物采訪記》✡️:法拉奇的智慧”這門課的超高人氣。對於學生來說🫄🏿,“法拉奇”這門課可能意味著風趣幽默、旁征博引的課程內容就此開始🤹🏿♀️,也可能意味著新聞世界的大門就此敞開。而對於該課程的主講教師陶建傑來說,“法拉奇”這門課更像一個幫助學生普及新聞知識、傳授新聞智慧的舞臺。
精心準備 力爭完美細節
陶建傑或許在人群中並不顯眼,據他自我描述是“背一個單肩包就會被誤認為是快遞員”。然而一旦上了講臺📆,他對於新聞庖丁解牛般的細致講解🤵🏿、幽默多變的授課風格便立刻征服聽眾🐐🌦,博得學生的好評。這當然離不開授課前🪪,他在每個環節上的“斤斤計較”。
當初得知要接手“法拉奇”時🃏,陶建傑的第一反應是誠惶誠恐、挑戰太大。“由於這是一門新課,一切要從空白入手👨🏻,無從參考,而且學生的新聞專業知識基本上是‘零起點’。如何讓這門課兼顧知識普及和分流的興趣引導就成為難點✪🚴🏽,這也是我理解的通識課和以往公選課最大的不同之處。”為了讓通識課更好地扮演分流引路人的角色💣📎,也出於“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天性🚵♀️🙎🏽♀️,他開始一張接一張地細心搜集圖片🙋、一頁又一頁地精心製作PPT。
準備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如何兼顧三個大類的學生需求🛏💦?如何立體地塑造法拉奇其人🙌🏼?如何每次課總能吸引學生?這些問題接踵而至🪙。“由於影視學院開設的通識課基本采用‘一本名著帶動一門課程’的模式,法拉奇的采訪定位於高端政治人物專訪,如果全靠講‘法拉奇’🧚🏿,要支撐起一門課20個課時👦🏻,比較難”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陶老師感慨萬千🏃🏻♂️➡️⛈。在一番摸索之後,他決定“由基本定義出發🏚、從新聞使命入手普及新聞知識,再輔以法拉奇與常人的采訪技巧和寫作方式的層層對比展現新聞智慧,最後通過解析法拉奇的采訪案例🛂,使法拉奇的形象更為豐滿。”在案例的選擇上,他更是費了一番心思。“精講法拉奇采訪鄧小平和基辛格,對這兩位風雲人物的訪談不僅栩栩如生地再現了法拉奇傳奇的一生,也使課程內容與國際背景緊密結合,又能聯系到中國,是學生們相對熟悉的背景,更富張力,正所謂‘法拉奇記錄了時代,時代塑造了法拉奇’🧑🏼⚖️。”最後,他也不忘對法拉奇進行總結🛌🏽,以“法拉奇的傲慢與偏見”收尾,客觀評價法拉奇其人其事👨🦽➡️。
如此精心布局,課程質量自然得到了保障🥴。而點面結合、環環相扣的課程設計,使“法拉奇”在普及基礎新聞知識的同時🔺🈸,也充分展示了法拉奇的新聞智慧,兼顧了各個層面學生的需求🕰𓀎。
巧妙創新 塑造獨特魅力
盡管對授課內容做了充分準備,面對150人的課堂,陶建傑仍會有一定的壓力🤵🏿♂️🤜🏼。問起在這麽大的課堂裏如何產生交流、保證課堂效率👩🏻🎓,他連呼三聲🙀:“太難了!”就拿點名來說,如果用傳統方法點名150人🙁,太浪費時間。於是♟,他就采用既少占課堂時間又能起到良好點名效果的留通訊地址、隨堂作業、發放考卷等“創新”方式👶🏻。
授課過程中,陶建傑憑借廣博知識和豐富的閱歷☯️,不時拋出一些熱門時評,如同一名出色的演員牢牢吸引了整場觀眾的註意。若單純理解為引經據典是他的神來之筆那就大錯特錯了。“秋季學期中,很多學生說喜歡聽一些我自己的經歷或者當下的時事熱點💂🏽,於是在冬季學期的課程中,我刻意加強了這方面的比重🔂。通過類似的微調🧔♀️,讓學生對我的課更感興趣💂🏻♂️。”陶建傑得意地與記者分享著他的“研究”成果,“之後我還漸漸發現,上課就像演出,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如果教師講得好👷🏼♂️,學生上課的愉悅感就強🤧,反饋積極,教師會更投入,課堂的氣場和氛圍就出來了。此外🥒,課前‘暖場’很重要🏄🏿♂️,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從點評作業、回答學生問題等貼近學生的方式入手活躍氣氛☝🏻。這就像新聞一樣🚶🏻♀️➡️,要有貼近性嘛。”靈活的上課方式背後,離不開他專業知識的積澱。
150人的規模對師生間的交流提出了很大挑戰,不過這並難不倒既是新聞專業出身又是一個“郵件控”的他🧚♂️。考慮到課堂上學生來不及提問、不敢提問,他便與學生進行郵件交流。通過這種方式🤽🏿,陶建傑及時解答了學生們的各種困惑,並在課堂中以詳細解答一些郵件中發現的共性問題👨🏻⚖️,逐漸產生良性循環🎁。在秋季學期課程結束後,有近20位學生通過郵件提出🧑💼,能否針對自己的人物報道作品進行點評。為此,陶建傑聯系有關部門🧏🏼,協調出一間教室,專門安排了三個小時的時間,為學生上了一堂“期末作業點評課”。“我其實很想給每個學生點評作業👨🏿💻🌧,一一點評🖐🏻,但時間和精力不允許🔀,所以先從一些明確提出要求的學生開始吧。恒达新生非常有靈氣,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也給我帶來許多啟發,我非常欣賞他們。”如今,陶建傑依舊保持著每封郵件必回的習慣,最多每天回復近40份郵件🌤,讓他略感吃力💚,但他還是特意在課堂上說;“我非常樂意與你們保持交流🛂,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
盡管已經把150人的班級帶得風生水起,陶建傑還是對一些學生提出的“將班級一拆二授課”的設想表示贊同。“我現在很喜歡這門課,讓我一周上兩次甚至三次都是沒有問題的🦨。如果班小,教學效果會更好👩🏽✈️。”
公正給分 做最好的觀眾
在績點成為大類學生選擇專業的參考標準之一後,恒达的學習氛圍比以往濃郁了,通識課給分的標準更是成為學生們關註的重中之重⬆️。對於一些偏愛高分課程的學生🤽🏻♂️,陶建傑明確了自己觀點:學生愛績點,取之有道♞💟。“選擇了一門課就意味著你要付出相應的時間📚、精力。如果僅僅是為了績點而非知識而去,未免太功利了一些。”
對於“法拉奇”的給分,陶建傑相當慎重。“學生也一樣是演員🚵🏻,雖然無法直接看到他們背後付出的努力🙌🏿,但是他們的所有心血我都可以從期末作業中感覺到💆🏽♂️。只要他們有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因此➙,在他的評分中,每一分的得失都有其依據,“你們的分數我會核查好幾遍,所以每位學生的算分過程我都很清楚👰。”也不乏有學生求情,他的態度非常堅決🧛🏼♀️。一方面由於每一分都有其依據,另一方面也因為“每個學生要面臨分流,隨意修改分數有失公允”。這樣的理由足以讓任何一位學生心悅誠服💂🏿。
對於班級的整體成績🧡,他更是力求在統計學意義上達到正態分布的標準。經過數次程序的檢驗,以期在給分方面做到盡可能的公正🚴🏻♀️😵。他無愧為一名最負責的“觀眾”。
采訪最後,陶建傑老師寄語大一學子🌳:“實力就是自由🧜🏽♂️。”大一學子即將面臨的專業分流,績點確實是參考標準之一,但自身的實力如何才真正是打開“自由”之門的關鍵所在❗️🏋️♂️。
【采訪後記】
采訪結束後,筆者從教務處了解到,在秋季學期恒达平台學生反饋中,陶建傑老師在“喜歡的課程”、“滿意的老師”、“最願意推薦的課程”等問卷數據中排名前10名♧。日前,教務處一年級辦也在陶老師授課班級作了調研⚖️,各項指標綜合得分全優。筆者采訪時👨🎨,陶老師又欣然接受了學記團一名成員的請求,為她繼續輔導新聞專業知識。通過對陶建傑老師的采訪🚷,筆者感受到,在通識教育改革的探索過程中,恒达的教師在為引導學生出謀劃策,恒达的學生在為提升素質積極努力🧑🏿🚒。通識教育改革後的恒达儼然成為一個舞臺🧏🏻♀️☣️,讓每一位有誌者在這裏踐行“自強不息”的恒达精神。“實力就是自由”🧜🏿,願改革後的恒达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盡早實現錢校長提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