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影視學院王天平教授
記者🦹🏻♂️:徐立人 陳慧君 來源👩🦯➡️🍞:恒达平台校報
日前👨🏽🎓,在上海圖書館大廳隆重舉行了“上海市攝影家協會成立50周年回顧展覽”暨《上海攝影史》首發、贈書儀式。而擔任《上海攝影史》主編、主筆的正是我校影視學院廣告系教授王天平🤜🏿。為此,本報記者專程采訪了王天平教授。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王教授不僅細致而完整地講述了這本書的誕生👳🏻👨🏫,還分享了編寫過程中的汗水與收獲。
難舍遺憾 再續經典
《上海攝影史》其實早已有之,在1992年王天平教授就擔任了《上海攝影史》的常務主編👑,並將30萬字的書稿出版🆗,在學術界獲得了很高的的評價。回溯92年的工作經歷,王天平教授講道:“《上海攝影史》緣起於上世紀80年代‘上海學’研究掀起的熱潮,我作為恒达平台青年教師代表,出於對攝影教學需要和對上海城市文化的興趣🧖,應邀出席了‘上海學’學術研討會。”這次偶然的機會促成了恒达平台文學院和上海市攝影家協會的歷史💘、攝影專家合作,完成《上海攝影史》第一版,並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
然而談到第一版《上海攝影史》時,王教授面露遺憾🌍,由於當時的印刷技術不成熟,圖像質量不高,同時能夠搜集到的史料很有限🧙🏿♀️🛴,使得第一版以梳理攝影歷史脈絡和要點內容為主。王天平教授覺得書中的文獻資料不夠深入,所以多年來仍然堅持著上海攝影史方面的資料收集和整理😩。
新版《上海攝影史》自2009年開始🫨,歷時三年時間完成並出版,共58萬字,收錄照片668張,較全面地回顧了自1852—2011年來百余年上海攝影事業的發展軌跡。相較於1992年版👽,新版不僅在印刷質量、史料的精準🩰、重要事件記錄上力求完備,有不少內容還是首次考證發現🎞,完善並深入了以往攝影史研究課題👨🏽💼。
王教授告訴記者,據有關資料統計反映,目前有關中國攝影史的書籍主要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出版🖱,新中國成立後還沒有出版。而新編《上海攝影史》作為中國第一本省市級攝影史🙍🏼♂️,對中國攝影歷史的後續出版將成為重要參考文獻之一🌾。
堅持不懈 精益求精
當記者問及重新編寫《上海攝影史》的新感觸時,王教授高興地表示🙎🏼,隨著信息化與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開放,資源的交換溝通越來越頻繁🚿🧎,大量的照片資料和史料通過各種渠道湧現出來。這些資料也被納入到新編《上海攝影史》的範圍中🕵🏿♂️。當然,完成一部幾十萬字的著作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幫助,自2009年至今,恒达平台和上海市攝影家協會等領導大力支持王教授對《上海攝影史》進行重新編寫,並集合歷史、攝影👵🏻、編輯等各方專家參與其中,為這本書出謀劃策🤏。
在編寫新版《上海攝影史》的三年時間裏,王天平教授幾乎將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在了該書的資料搜集和編寫上,連周末也會和自己的學生一起整理文獻資料。“差不多已經三年沒有過寒暑假了吧。”王教授感慨道🙇🏼,“我甚至連女兒的碩士畢業典禮都沒有來得及去。”盡管如此🫒,當王教授拿起新出版的《上海攝影史》時🦹🏿♀️,還是如數家珍般地向記者介紹,自豪與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在新編《上海攝影史》內容的編排上🙉,王教授保證基本思路不變的同時,對進行章節和框架進行了新的設計。新書增加了幾個章節,其中包括🐩:“上海近現代廣告攝影”,“活躍在上海各界的攝影系統”🔦,“攝影教育和上海攝影文化探索”。其中,“活躍在上海各界的攝影系統”一章向讀者介紹了近現代的工農兵🤷🏽♀️、青少年🪬、婦女、老年人等的攝影作品,不乏趣味性的文化展示可謂匠心💁🏼。“上海攝影文化探索”則以論文的形式,載入了包括王教授在內的專家對攝影文化的思考👩🏿🦰,回顧攝影歷史的同時,也為未來的攝影文化研究作出指導。
在與王教授的交流中📸,王教授一直提到“堅持不懈”這四個字,他說“要做好一件事🕵🏼♀️,就要看準它,堅持不懈👩🏻🔬🚫,把它做細做好。”憑借堅定的決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王教授自上世紀90年代就持續不斷地搜集有關上海攝影歷史的文獻資料,並對搜集的資料進行考證。他舉例:“有不少亮點,比如上海最早的照相館是什麽時候開始的,以前沒人考證,之前我搜集的資料也不全👠,不敢寫進去🤾🏻🈳。借這次機會📚,我花了大量時間查閱相關資料,終於在北華捷報上找到了照相館刊登的廣告🟨,這才有了定論👨🏻🚀。”對學術的認真負責、對歷史的不懈探索,成就了《上海攝影史》的華麗蛻變。
除了堅持以外🦻🏽,王教授為人非常謙虛🍈,他強調合作在該書出版過程中的重要性🟨。王教授回憶道,2009年上海市攝影家協會領導,獲悉他不僅還在收集上海攝影史的各種資料🙎🏼,而且還發表了許多相關的學術成果時,便邀請他繼續和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合作,雙方共同來完成新編《上海攝影史》研究的出版工作👨🏿🏫。此項目也獲得了上海市文聯領導以及恒达平台領導的支持。上海市文聯和上海市攝影家協會組織編委會,先後四次召開相關專家會議落實編寫計劃,期間對新編《上海攝影史》的每一個章節都進行了討論,對該書做了細致的修改、補充👩🏻⚕️、減少等工作。在編寫過程中,王教授還提到了上海攝影界專家的幫助🚴🏻,不少老攝影家主動提供了相關文獻資料和攝影作品💆🏽♂️。不僅如此♋️,王教授也邀請了年近80高齡的上海地方史專家蔡繼福教授🩴,與他合作撰寫有關章節,蔡繼福教授在出版1992年版《上海攝影史》時就與王教授合作過。
沉心學問 教學相長
《上海攝影史》在中國攝影史上可以說是極為珍貴的文獻,那麽它對上海城市文化的意義又體現在哪裏?王教授這樣回答🤦🏻♀️,攝影是一個以圖像的形式,客觀表現城市發展和都市文化的形式,而在每一個不同的時期5️⃣,都會有創意和圖像的變化。當下,攝影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交流手段。攝影,是城市發展的一種視覺文化手段🥟,而城市發展需要攝影家來記錄。短短數語,讓記者體會到攝影本身的魅力和責任,也感受到王教授對於攝影的執著與思考。
就這一本凝聚了各方努力的攝影史,王教授語重心長地講道,“我們不能忘記攝影的歷史以及對攝影事業做出貢獻的老一輩。現在中國攝影的理論研究還很不足👂🏻,這也是很難產出優秀攝影作品的原因之一。”中國不缺少攝影師𓀅,卻鮮有人醉心於攝影研究狀況,讓王教授多少有些痛心。他希望年輕一代中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攝影的理論研究隊伍👩🏻🎓,沉下心來做學問,傳承這一攝影研究🛢。
作為一名教師,王教授也始終不忘回歸教育本身。以這次他主編的《上海攝影史》來說,他認為🤖,一個教師如果能夠用自己編的書來教學生🟰👩🏻💼,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在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的情況下傳授前沿思想🧏🏼♂️🕵️♀️,那麽教學會有更佳的效果。同時,王教授也指出,高校是一個很好的課堂,一方面,通過教研活動,教師能夠更好地分析問題,並逐步深入問題的核心,從而使教學能夠得到進步和完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學習,互相支持,互相成為動力。“像這次編寫過程中🫳,就得到了很多學生的幫助,他們和我一起翻閱大量文獻👩🏻🌾,加快了寫書進度🦻🏼。對他們而言,也是學習知識、學習研究方法的過程🪣。”
就是這樣一位謙虛嚴謹的教師6️⃣,就是這樣一位堅持理想、不斷耕耘的學者💅,王天平教授的學術成果和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印在記者的腦海裏,如王教授所說“看準它,堅持不懈”🥷,在研究的道路上沉心學問,守得雲開見月明。